一支笔杆点江山,此生唯拜张季鸾

yuyu3007 1.5K 0

原创:寒鸦寒鸦文化

东沙森林公园深处,一代文人张季鸾魂归故里,安详地长眠在家乡的地底。

张季鸾何许人也?他是“大公报”创始人,毛泽东称其为:“团结抗战,功在国家”;周总理亲题:“文学巨擘,报界宗师”。其人的一生可谓波澜壮阔,执一笔而指点江山,数次拯救中华于危难,其光辉事迹不必赘述,自是昭彰。

我们想要知道的是,一代文人张季鸾先生,他的生平又能带给我们这些家乡人什么样的启示呢?我觉得应有其三。


其一:察其国而明其理,察其民而知其事

什么意思呢?大公报的创办,出发点就是以文人的思维,为我们这个国家呐喊,时民生凋敝,政治昏聩。张季鸾一只笔杆刺贪刺虐,骂奸骂恶骂不平,才有闻名于世的“三骂”,而那时国民愚钝未开,张季鸾就摇旗呐喊,充当国人的眼睛,国人的耳朵,将当时世界之格局,国内的疾苦统统报道出来,呼吁中华儿女团结自强,堪称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

张季鸾先生正是有这样一份担当之心,才使得大公报深得民心。张先生为民生、民族奔走相告,呼吁呐喊,是一代报人的业界良心。也正因为如此,才让“大公报”有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那么,现如今的新媒体,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可为什么就唯独缺少了当年“大公报”那种责任感呢?

何为媒体人的责任?是如“今日头条”这般,摸清你的喜好,专挑你的喜欢,拼命推送给你,像母亲一样宠着你,惯着你的新媒体?还是像官方媒体这般,高高在上,见谁都是居高临下的言辞说教,像父亲一般义正辞严?我想都不是。

我觉得新媒体人的责任,在于展示,在于引导。

举个例子,倘若你喜欢喝酒,按“今日头条”的套路,保准会给你推荐哪里有好酒?再顺带告诉你哪里有好菜?变着法儿宠着你。而官方媒体呢,劈头盖脸就来一篇社评文章,痛批饮酒对身体的诸多不利,劝你戒酒,再或者上升到骄奢淫逸的高度,对你一通说教。这些,你喜欢哪种?我觉得你都不会喜欢。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其实在你的内心深处,你一定还有更高的追求,只是现在的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做,或许是因为你害怕而不敢走出第一步,或许仅仅是因为你懒惰不想体验新鲜事物。而这,正是我们寒鸦文化努力的方向,我们不会为你挑选好酒好菜,我们也不会劈头盖脸说喝酒如何不好,我们只会安静地向你展示,除了饮酒之外,还有其他的生活方式,而这些你原本不了解的生活方式,或许正是你内心深处最渴望,最向往的东西。今后的一段时间,寒鸦文化会带你体验茶道,体验花艺,甚至诗歌,甚至旅行,我们会向你展示,有一些不一样的人,他们,曾经选择这样的生活?而或许正是这些人的生活方式,恰好是你内心深处苦苦追寻的喜欢。

寒鸦文化,我们会陪您一起,找到自己所认同的文化归属感,让您的心叶落归根,心仪释然。


其二: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说起张季鸾先生,有名的当数“三骂”。那么他都骂了哪些人呢?一骂吴佩孚独霸一时;二骂汪精卫卖国求荣;三骂蒋介石离妻再娶。此三骂之人,皆为一时之政客,乱世之枭雄。其“骂”言辞犀利,堪称一绝。张季鸾先生为什么敢这么骂?因为他不图名利,他深知自己的义务是“天下为公”,是一颗公心,让他坦坦荡荡。

张季鸾先生生逢乱世,一生为国家兴亡奔走呐喊,临终之际,竟无尺寸之地留给后人,搜遍全身上下只剩10块法币,身后留下妻子孩子,只能依靠“大公报”的同事接济。

每当看到这里,笔者都会从心底发出一声悲怆之感。张先生之品格,正是大公报的灵魂,因为淡泊名利,才能义正辞严!

那么如今的媒体又如何呢?可以说,如今的媒体缺少当年的骨气,要么一手拿着政府的钱,要么一手拿着商家的钱,唯唯诺诺,摇尾乞怜。俗话说“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软”,这样的媒体,怎么可能做到公平公正?

那么现在,寒鸦文化作为榆林本土的文化品牌,又能为榆林这座城市做些什么?

首先,我们喊出的口号就是“非营利”。我们设立这样一个平台,旨在推广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会坚持“非盈利”的方式,传递本土最好的文化理念,因为我们知道,非淡泊无以明志,担“大公”才能立言。


其三:一支笔杆,公道人心

张季鸾先生一生坦坦荡荡,当时正是国共对立时期,执政的国名党要求各大报纸称呼苏区共产党为“共匪”,只有“大公报”不答应,坚持称呼为共产党。所以毛泽东才感叹“只有大公报把我们共产党当人看”。当时蒋介石迫害“七君子”,张季鸾奔走呼喊,才使得当局压力之下无条件释放。张季鸾大骂过蒋介石,可是当张先生病逝之后,蒋介石赶往相送,还亲自主持葬礼。这是为何?因为所有人都知道,无论张先生生前骂过谁,他的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公道人心”。

可是现如今的媒体呢?有的内容抄袭,无一丝内涵,又或假以媚俗烂俗之标题,哗众取宠,皆为了博人眼球,骗取点击量而已。现如今媒体人已经丧失了起码的社会责任,媒体频频突破底线,早已抛开“真实、公平、公正”的原则。如今,新闻都是策划的,热点都是炒作的,还声称“先立起来,而后正规化”,这样的言论,不禁让我想起了当年汪精卫的“曲线救国”,殊不知,责任心的滑落,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试想一下,一个昨晚还在发布谣言的平台,今天会推送正规消息吗?媒体丧失“公道人心”,是一个多么可悲的事情。

那么,70多年前的张季鸾先生,又给我们家乡人指出一条怎么样的道路?其实无非就是一点,说好听一点叫做底线,说不好听就是“要脸”。媒体的“要脸”,首先就要真实,起码您别抄袭,其次就是社会责任。寒鸦文化虽无先生那样济世救民的鸿鹄之志,但是依旧会秉承传承本土文化的“原创”精神,极尽心力,将平台人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分享,您观之点滴,若能有幸引起共鸣,那便是寒鸦文化之最大荣幸,也是我们平台众人勠力追求之方向。

标签: #张季鸾 #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