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访谈」 张义光:执守匠心 共享共赢
编者按:成立70年风雨兼程,改革开放40年乘风破浪,短短10年突破千亿。在陕西建工集团,一代代的陕建人用“铁军精神”和“工匠精神”为新中国发展筑起了一座座地标,彰显了国企担当,也获得了行业最高认同。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向科技创新型集团,陕建如何经历阵痛改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出重围,不断实现高质量发展?带着这些问题,在陕建成立70周年暨即将实现整体上市的金秋,《今日国土》记者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陕西建工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义光,从70年的历史长度,全面回顾了陕建的成长壮大、困境突围、创新改革、开疆扩土、国企责任等精彩历程。
《今日国土》:今年是陕建集团成立70周年,请问您怎么看陕建这70年的变化?
张义光——
风雨兼程、敬业守信、创新共赢
陕西建工集团成立于1950年3月,前身是西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所属国营西北建筑公司,基本与新中国同龄,也是新中国发展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在我们集团总部博物馆里,有十六个字:“敬业守信、勇担责任、建造精品、追求卓越”这十六字就是陕建精神的凝练。
从第一颗原子弹研发基地到第一座火箭发动机生产基地,从第一座卫星发射基地到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从庄严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到气势恢宏的北京首都机场1号航站楼,从“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到“全国最美科教园区”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在这些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都活跃着陕建人的身影。我们陕建人,用一滴滴汗水和对中国建筑事业的热爱,获得了诸多认可与肯定。比如建筑业的奥斯卡——鲁班奖,这是中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截至目前,陕建先后捧回鲁班小金人66座,规模占比全国第一。这些鲁班奖的背后,不仅承载了陕建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更是凝聚了陕建70载风雨兼程的匠心执守和国企担当。
随着陕建集团一步步成长壮大,我们从未忘记“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对方先赢、让对方多赢,最终实现共赢”的发展理念。未来,陕建将以挺进世界企业500强和打造世界一流的集投资、建造、运营为一体的综合建筑服务商为新目标,继续开疆拓土、筑梦远航,将陕建精神、陕建理念、陕建作品、陕建品牌带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今日国土》:任何辉煌的背后都经历过不为人知的困境。从1.79亿到如今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这中间陕建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您觉得是什么造就了今日陕建的辉煌?
张义光——
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有所为,有所不为
1978年我们集团产值为1.79亿,2007年集团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2018年集团营业收入1006.22亿元,提前两年实现建成千亿集团的目标。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陕建遇到了一轮阵痛期。在这段时间,由于机制僵化,队伍庞大,曾经一度经营比较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痛定思痛,面向市场转机制、调结构、强管理、塑品牌,逐步实现企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也正是这一场触底反弹的蜕变过程,让陕建更加懂得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发展,只有死路一条。
完成破千亿目标之后,陕建确立了向着实现企业整体上市和挺进世界500强两大目标。当时有人持怀疑态度,担心目标定的过高,难以实现。面对质疑,我自己也曾有过很多困惑和反思,但作为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在复杂的经济形势下,必须始终头脑清醒,保持战略定力,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2019年6月,陕西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创立,陕建全面完成改制。2020年6月,上市公司延长化建重组方案通过股东大会审议,预计很快将实现整体上市。
你刚才问是什么造就了陕建的快速发展?其实,无论是千亿集团还是整体上市,陕建上下的凝聚力和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以及高度的执行力是最让我感动的,也是我认为陕建能够获得前行的巨大驱动力。虽然当前经济形势严峻,但只要思想解放,找准发展方向,坚定信心,务实不空谈,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就没有达不到的目标。
《今日国土》:陕建马上要实现整体上市目标,对很多人谈及的“陕建现象”,请谈谈您的看法。
张义光——
提高质量、提升速度、合作共赢、经验共享
“陕建现象”是外界给予的评价,作为陕建负责人,我很高兴陕建的发展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和研究,我们还需不断前行,让陕建更优更强,回馈国家和社会。
有报道说“陕建现象”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仍能以双位数的速度增长,这种反差被外界称之“陕建现象。”我举几个例子,谈谈我的看法。
2016年,陕建用90天完成了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项目65万平方米、13.5万吨(用钢量相当于3.5个鸟巢)的厂房钢结构吊装。2017年,陕建集团施工总承包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智慧学镇)项目,240天完成了52个单体、159万平方米的主体封顶,677天完成项目竣工整体交付的“陕建速度”。
按照合同约定,本来创建鲁班奖的目标只有图书馆1个单体,但陕建将159万平方米,52座单体全部囊括,创建全国面积最大的群体鲁班奖。
当时确定这个目标,内部反对声音很大,但我在想,陕建已经获得了50多座鲁班奖(2017年),数量上已经不少了,重点是提高质量,如果我们能把创新港打造成群体鲁班奖,我们将有力推动创建精品高质量发展,这比多拿10个鲁班奖更有意义。现在回过头看,这个决策是对的。不仅向业主兑现了“为客户创造超值服务”的承诺,也助推了行业发展的升级。
2020年9月,鲁班奖验收专家组来到创新港开展现场复查,他们被159万平方米的规模震撼,更对精益求精的工程质量称赞不已。
陕建质量的最大特点是“粗粮细作”,对细节的精益求精和质量的吹毛求疵让我们获得了更多的认可。“策划先行,样板引路,过程控制,一次成优”理念贯穿于每一道工序,对细节的追求甚至到了偏执的地步。比如,卫生间贴砖一般只要贴实贴牢足矣,可陕建不止于此,硬是要求地砖、墙砖、吊顶三缝对齐在一条线上,类似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截至2019年,陕建荣获鲁班奖66项、国家优质工程奖73项、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2项,中国建筑钢结构金奖24项。今年是集团成立70周年,我们创建鲁班奖数量也将达到70座,70年70个鲁班奖,更有意义。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更是对他们孜孜以求工匠精神的褒奖。
合作共赢,经验共享。近年来,在总结创建鲁班奖经验的基础上,陕建自行编制了《创建鲁班奖细部做法》,由中国建筑业协会向全行业推广学习,该书多次再版,已成为行业创建鲁班奖的标配。
如果说,“陕建速度”是陕建人“铁军精神”的一脉传承,“陕建质量”则是陕建人“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如果非要给陕建的发展冠以“现象”之名,那我想,陕建作为中国建筑企业的一员,有义务有责任让“中国建造”走的更远更稳,在世界建筑行业的舞台上,让中国企业绽放更多光彩。
《今日国土》:对于一个规模过千亿的大型建工集团,每一步改革都是牵一发动全身,您认为陕建创新改革成功最核心的因素是什么?
张义光——
见微知著、捕捉机遇、拓展延伸、挖潜深耕
的确,陕建的每一步改革都是如履薄冰。但没有思想的解放,就不会有企业的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唯有改革创新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
近年来,面对建筑业两极分化和竞争力加剧,科技化引领、规模化集中、国际化竞争、一体化发展的显著特征;工程总承包、投融资带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并购重组、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趋势。
在改革中,我们有两个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调结构,必须具有市场前瞻力和战略思维,善于见微知著,捕捉机遇。二是坚持围绕建筑产业链调结构。我们要在熟悉的链条上拓展延伸,挖潜深耕。在做精建筑施工传统板块,做专钢结构、装饰、石油化工等专业板块同时,近年来又积极打造物流、劳务、地产开发、物业、类金融等五大新版块实现产业链上的价值最大化。依托集中采购发展起来的物流集团,短短3年已建成百亿集团。劳务集团也刚刚成立,力争3到5年成为新的百亿集团。总书记来陕考察讲话指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我们就是围绕产业链布局新的增长点。
近年来,陕建加快混改,以股权合作为纽带的属地化合作快速推进。按照“投资属地,建设属地,服务属地”的原则,陕建已完成省内所有地市的全覆盖;在省外,陕建紧跟国家战略,重点开拓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山东半岛等地区,秉持深融、深挖、深耕,实现了从西部地区向东部沿海的转变,省外市场增长同比超过30%。
2019年6月21日,陕建第二总部在深圳挂牌成立,成为陕建开拓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截至今年9月份,短短一年多时间,合同签约额约80亿元,职工达到500余人。省外市场从西部向东部的延伸,是陕建人自信的体现,也是陕建人敢于求胜的亮剑精神的最好诠释。
陕建通过推进法人企业属地化、股本结构多元化、延伸产业链条等改革,完成了从单一施工向投资、建造、运营一体化的主动转型。
目前,陕建形成9(建筑)+4(市政)+1(公路)+1(石化)特级资质体系,数量居于省级建工第一。拥有各类中高级技术职称万余人,其中,教授级高级职称139人,高级职称1982人;一、二级建造师7726人,工程建设人才资源优势称雄西部地区,在全国省级建工集团处于领先地位。
陕建通过调结构,强弱项,形成新的增长点。纵向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勘察、设计、施工、采购、运营全覆盖,横向拓宽专业领域,实现从传统房建向公路桥梁、地铁、钢结构、水利、高速公路、装配式建筑等领域拓展同时,陕建持续加强和金融机构合作,享有AAA级债项主体信用等级,投融资能力超过2300亿元。雄厚的资本实力,为陕建实施投资带动工程总承包创造了条件。
现在的陕建,国内市场已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在海外,我们深化“一带一路”市场研判,创新合作方式,市场拓展至非洲、东南亚、中亚等28个国家,海外高端项目比例不断增多。
推动企业实现整体上市,陕建将着眼于规范运营,体现高质量发展。目前企业总体的发展不错,但也有许多机制体制属于“亚健康”,我们就是通过上市来一次健康体检,祛除那些阻止企业健康发展的亚健康,使之成为一家管理规范、受人尊敬的现代企业。进入世界500强,立足于规模效应,着眼高质量发展。企业不成长就会消亡,这是企业发展的基本逻辑。有人说世界500强,比的是规模,是大不是强。当然大不一定强,但小一定不强。建筑行业已进入分化时代,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加剧,不重视速度和规模,就很难获得更多资源。努力迈进世界500强,就是为拿到价值链高端,产业链顶端的入场券。
没有无速度的质量,也没有无质量的速度。这两个目标体现了高质量和高速度的统一,也体现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和做大的统一。
《今日国土》:在今年抗击新冠疫情行动中,陕建的“9天速度”得到了世界瞩目;在脱贫攻坚的路上,陕建也不断地用行动诠释着国企担当,“281个签名挽留陕建派驻第一书记”的事让很多人动容。请问您怎么理解“大国企业”的责任和担当?
张义光——
是顶梁柱就必须要顶得住
2020年的新冠疫情对全世界都是一次大考验,至今尚未消除。陕建作为国企,必须闻令而动,不辱使命,是顶梁柱就得顶得住。
疫情暴发后,陕建迅速成立联防联控建设项目抢战领导小组,组织4000多人成立应急小组,投入到防疫应急项目的建设中去。在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项目中,2400多名建设者日夜奋战,这里既有父子兵,也有夫妻档、兄弟俩,他们不讲条件,仅用9天9夜完成建设任务,同时,陕建还以最快速度在西安、榆林、安康、西宁等地共建成10座防疫应急工程。
由于疫情影响,许多农村劳动力出不来,陕建就“点对点”开展劳务人员返岗接送活动,开设线下就业“一站式”服务平台,吸纳务工人员就地就近上岗。今年3月,陕建又成立11支帮扶工作队,走访96个县(区)、613个乡镇、1537个行政村,帮助800多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其实,我们的初衷也很简单,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关键时候,作为国企,我们必须有所担当,拉他们一把,让他们和全国人民一起步入小康。
你刚提到了“281个签名挽留第一书记”的事,我简单说说。近年来,陕建与延安子长县张家庄贫困村结对子,通过填沟造地、产业带动等举措,将人均收入从2000多元提高到近7000元,让当地实现了摘帽脱贫。2019年,当陕建被派往新的扶贫点时,当地乡亲们舍不得让走,就用281个签名和红手印深情挽留陕建派驻的第一书记和陕建集团。
其实这样的事还有很多。在陕南安康,陕建的扶贫成绩单同样抢眼。实施用工优先,为15700多名当地劳务人员提供岗位,带动建档立卡户381人。做实产业扶贫,成立属地化公司,每年为当地上缴税收7000多万元。助力教育帮扶,利用陕建职业教育资源,招收贫困地区学生589人,并对贫困户学生减免学费和补助,并安排就业。加大投资带动,投融资70多亿元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2.35亿元建设战略性新兴厂房,带动就业5000余人。
《今日国土》:近年来,您提出“为客户创造价值,让对方先赢,让对方多赢,最终实现共赢”的合作理念,在业内引起广泛反响,您能介绍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吗?
张义光——
作为企业,我个人认为,无论国有私有,“为客户创造价值”是企业存在的目的,利润只是企业存在的结果。企业只有在为客户创造价值中才能实现价值。从客户角度出发,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增强客户的获得感,做到同价质优,同质价优,同质同价服务优,让客户感觉我们的产品和服务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让对方先赢、让对方多赢”,这是对客户利益的排序和保障。现在大家都讲合作共赢,但过程中总有先和后,多和少之分。在合作中,如果总想把自己利益放在前面、占大头,合作伙伴就会越来越少。这一理念也体现了中国的“舍得智慧”,有舍有得,先舍后得,大舍大得。
“最终实现共赢”,体现了合作目的,也符合商业规律。我们倡导的共赢是建立在让对方利益得到保障基础上的共赢,是建立在长远合作基础上的共赢。我们不赞成市场竞争中的零和博弈,那不是共赢,而是多输。
有人认为这一理念是一种策略和姿态,而我认为这是企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处世之道。生活的经验告诉我们:吃小亏占大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企业也是如此,不要时时总算帐,而要学会算总账。
经过70年的持续奋斗,陕建遇到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感谢这个伟大时代。但惶者生存,目前的陕建仍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作为企业领头人,我需要和陕建上下一起,乘势而上,抓住机遇,为“百年陕建”储备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