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
【作者】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像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977.3.27
【作者简介】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诗作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擅长运用比喻、象征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独到而深刻的感受,是浪漫主义和当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诗歌代表作有《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也是一切》等。已出版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
【《致橡树》的悲剧性】
名闻遐迩的《致橡树》是舒婷在1977年3月的一个发高烧的夜里花了一个小时写成的。木棉的意象来自住处,而橡树的意象源于理想,“我住在鼓浪屿,看到的只有木棉,但是我跟所有的南方作家一样,非常向往北方(植物)那种伟岸的、强壮的、能耐风雪的(品质),所以就把橡树作为一个象征,实际上橡树在鼓浪屿是没有的。”
木棉是一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生长的植物,“我家的那棵木棉是全岛最高最大的木棉,它实际上是中空的,既做不了家具,也当不了柴火烧,是最没有用的一种树。除了它的花,很漂亮”。而这棵“空心”的木棉在“莫兰蒂”台风席卷厦门的2016年,被拦腰折断。
橡树有着“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在《本草纲目》中,它被形容为“木坚实而重,大者可作柱栋,小者为薪炭”。百般好的橡树在中国的南方是难以生长的,纵然长成,也不是诗中的橡树,“杭州植物园栽种有橡树,长得很不好,因为水土不服,所以它长得歪歪斜斜的,根本没有那种伟岸的形象”。
舒婷在诗歌研讨会上多次提到“木棉树跟橡树在一起是不可能的”,甚至是“永远不可能的”。
“因为南方和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木棉树和橡树在一起是不可能的。所以非常抱歉,很多人把这个(《致橡树》)作为能够并肩站在一起的象征,实际上是永远不可能的,当时写的时候也知道这一点。”
“《致橡树》在我个人看来,其实是有一种悲剧性的东西,但是人人都把它当成了喜剧。”舒婷补充道。